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外滩画报》倒下 纸媒出路未来在何方?

407人浏览 / 0人评论
  纸媒倒闭潮加速,时尚大刊也未能幸免。以下是近两年,我们曾经耳熟能详却惨遭停刊的时尚刊物:

  2014年1月,隶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风尚周报》宣布停刊;;

  2014年8月,主打香港潮流文化的《YES!》停发印刷版,继续出版电子杂志;

  2014年11月,赫斯特中国旗下《心理月刊Psychologies》休刊;

  2014年9月,《Oggi今日风采》宣布将于发行10月号后停刊;

  2014年12月,中国第一本时尚周刊《风尚志》被证实停刊;

  2015年1月,《都市主妇》停刊;

  2015年2月,时尚杂志《费加罗》中国版停刊;

  ..........

  据《外滩画报》最新一期杂志封面标题显示,早前传闻被证实外滩画报将于2016年开始停刊。上图右下已标注“告读者,《外滩画报》将于2016年起停刊”声明。

纸媒

  纸媒行业散发着冬天刺骨的极寒,蔓延到繁华街道、寻常巷陌。往年白天折射着阳光,晚上有点点光芒的报亭已沦落到靠卖水、饮料、电话充值卡来勉力维持的境地。那些随处可见锈迹斑斑、铺满涂鸦的废弃报刊亭告诉我们:中国纸媒的寒冬一天冷似一天;那些在报刊亭中坚守的男男女女们的游移目光告诉我们,一个行业正在急速下滑。

  如果你还在报纸工作,赶紧考虑一下跳槽的可能性吧。虽然中国还没发生美国《新闻周刊》、《个人电脑世界(PC World)》、《德国金融时报》等著名纸媒停刊的标志性事件,但那只是维持的表象,这种麻木的钝痛对你未来的伤害更大;如果你还有身家压在报刊发行的生意上,赶紧想办法脱身吧。当报亭上时尚类杂志不赠送礼品就一本也卖不掉,当摊主无奈地接受购买者对售价仅4元的当期《读者》、4.5元的《知音》讨价还价时,你似乎已无法等到这个行业的复苏。

  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一直是纸媒行业最主要的基地。最高峰时,中央级部门就出版有报纸220种。而作为首都街头的名片,北京的报亭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达到了鼎盛时期,遍布全市的钢结构报亭风格统一,美丽大方,色彩明快。销售着550多种期刊和110多种报纸,总数量超过了2000个,无疑是中国报刊亭领域的标杆与晴雨表。

  然而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门户网站、网络视频、微博、微信的相继崛起,导致了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的衰落。即便是曾经的第一大媒体电视为例,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虽然网络对于纸媒的冲击是普遍的全球现象,但在中国,由于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的现实环境与条件,纸媒的处境更为尴尬,这尤其表现在几大综合新闻门户网站的强势地位上。本来,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政策并不允许中国的商业门户网站自采新闻,并对新闻来源作了严格的限定。商业门户网站没有采访权,只有编发的权利。然而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大陆独有的门户网站借助强大的平台力量,很快在新闻传播中占有了优势地位。几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从纸媒攫取宝贵的新闻内容与信息资料。许多媒体人慨叹:网络异化了中国大陆的纸媒,纸媒是用自己的内容资源喂养大了网络门户媒体——自己所属行业的掘墓人。

  内忧外患之下,纸媒的寒冬到底有多冷多漫长,已经不仅仅是媒体圈流行词“报纸死亡”那么简单。笔者走访了北京各区的多家报刊亭,切身体会到了纸媒的窘境。2013年北京的报刊亭日均营业额较去年下降超过50%,而报亭从业人员对行业前景的绝望,就像曾经的打字员与Call台传呼员,这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

  2013年以来,北京各报刊亭营业额均再创新低,日均营业额100元左右,即便是位置甚佳、人流量不小的核心地区,日营业额也不过300元左右。某些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的报刊亭,日营业额甚至低于100元!报刊亭的主要收入早已不是卖报刊,而是依靠饮料、零食、电话充值卡等维持。即使在人流高峰期,各个报亭的常态也只是偶尔会有一名老年男性购买文摘报,更多的人只是购买饮料、矿泉水与充值卡。

  报刊杂志利润微薄,各报摊售卖最好的是《环球时报》、《北京晚报》等价格极为低廉的报纸。一份报纸的利润只有2分钱,一本杂志赚不到1元钱,报纸杂志本就是薄利多销之物,日均营业额仅100元,其利润让人无法想象。

  无利不起早,微薄的利润让大量的报刊亭相继关门。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一家报刊亭附近都至少有一个竞争对手退出,而多个受访业主也计划在近期转行。

  当问到报刊亭惨淡经营的原因时,业主们表示“主要还是受到了网络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获取信息”而报刊亭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但他们消费能力有限,20元以上的杂志极少购买,甚至连购买4元的《读者》都要讨价还价。

  惨淡经营之下,纸媒转型,傍上网络势在必行。但纸媒的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默多克旗下众多报纸在数年前就转向了互联网,甚至与苹果公司合作。南华早报也于近日被阿里巴巴收购

  中国大陆的纸媒在应对网络冲击方面乏善足陈,更多地是只建立了一个官网。相比之下一些境外传统媒体在网络化生存方面取得了成功,重视年轻读者的兴趣与关注点,电子订阅户数的不断上升,实现了更快捷、更方便地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精彩内容。这些媒体以传统品牌为平台,重新定义了传统纸媒网络化的方式、时间和互动形式。

  由此可见纸媒网络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建个网站,将报纸杂志上的内容搬到网上就万事大吉了。纸媒必须确定“数字优先”的发展战略,以数据库营销为基础,整合纸媒的内容优势与网络的渠道平台优势,注重与读者的互动性,才能实现“记者+小编”式的网络和纸媒的成功跨界。

  由于纸媒的衰退和网络的兴起,对于广告主而言,报纸广告不再是必需品,他们更需要的是整合了纸媒、网络的一套整合营销传播。随着媒体的碎片化,单一平台的传播已经过时也不在有效。因此,从销售层面而言,纸媒如何能打破部门限制,实现整合销售也关系到报纸能否走出寒冬,因为纸媒的主要收入就是广告。但由于销售部门牵扯了太多利益的归属问题,如何解决整合销售所产生的利益纠葛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