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P2P变革之年 勿忘初心

132人浏览 / 0人评论

  进入2016年,P2P行业转型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些大平台尝试把财富管理引入进来,把股票、基金以及证券等引入进来,开启集团化模式,这不失为一个方向。

P2P变革之年 勿忘初心

  但大家不能忽视,在P2P领域,依然有广阔的增量空间。已经探明的方向包括,汽车金融超过2万亿元,消费金融在10万亿元级别,供应链金融也有10万亿元,相比目前1万亿的市场规模仍有巨大潜力,而随着P2P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市场空间还将不断挖掘出来,即使在乱象丛生的P2P市场也有很多不错的P2P企业,如付融宝永利宝ppmoney宜人贷融360理财范。  

  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年值得P2P行业重点拓展的几个领域。

  汽车金融突破2万亿

  去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对汽车金融的关注直线上升,包括腾讯、京东和易车合资的易车车贷,由中信集团、北汽集团等传统汽车金融产业链投资的第一车贷,广汽集团入股Uber探索新车、二手车、汽车金融领域,各种势力不断涌入。

  与其它P2P资产相比,汽车金融资产优质特点非常突出。汽车评估成熟的体系,有更好的公允价值,而且汽车的流动性更好,流动渠道比较申通,资产金额较小,处理起来十分方便,带来的安全性更高,更能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根据德勤中国最近发布的《2015中国汽车金融白皮书》,去年中国汽车消费金融渗透率约为20%,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到了2020年,中国汽车金融的渗透率将达到50%,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汽车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蜕变。

  不仅只是给购车用户提供分期付款,还包括为汽车产业链公司提供融资,包括基于库存的融资、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等,以及在后车市场,为车主抵押贷款、个人消费提供金融服务,这都会导致汽车金融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

  消费金融10万亿级

  一定程度上来说,汽车金融已经具备消费金融的成份,为车主购车、日常消费提供金融服务就属于消费金融,但这只是消费金融的冰山一角,京东白条、趣分期等新型消费金融平台,已经通过电商这个渠道,将消费金融的触角伸展到了人们日常消费的各个角落。

  除了电商系的京东白条、垂直创业平台系的趣分期,P2P行业对消费金融也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有利网的刘雁南出来做的美利金融即定位为消费金融,在以往大学生消费贷、白领贷等产品的基础上,理财范今年也将重点发力消费金融市场。

  消费金融与P2P具有天然的融合特性,在P2P的模式下,线上对接有投资需求的投资人,线下对接有消费需求的借款人,双向打通理财端和借款端,打造全新的更符合国家消费转型的商业模式。

  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刺激消费一直是中国的重要目标。P2P模式下的消费金融迅速发展,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也将产生积极意义,这种情况下,预计消费金融也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消费信贷结构只占总的信贷20%左右,美国则超过60%。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消费需求,这里将是一个10万亿级的市场空间。

  供应链金融10万亿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供应链金融不无关系,要知道,当年第一次引爆互联网金融概念的“阿里小贷累计放款200亿元”事件中,阿里小贷,实际上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这种新型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在于,纯信用贷款,而且审批快、放款快。基于对卖家经营状况、交易状况的掌握,阿里小贷有充足的大数据作为征信,阿里系电商平台对卖家应收账款、店铺经验的控制,这为放贷提供了较高的隐性担保,资产安全性比较高。

  这种优质资产迅速引起了P2P的注意,在慧聪网、敦煌网等B2B电商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很容易发现一些P2P平台的身影。

  供应链金融却不只存在于电商平台,网贷平台通过引入在产业链居于核心地位的大公司,借助这些公司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控制能力,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与电商+小贷、电商+P2P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消息称,当前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并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在供应链金融中,围绕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金融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横跨消费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两大领域,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汽车金融将成为P2P网贷争夺的重中之重。

  在不同场合我曾几次说过,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优质资产的竞争。

  然而,由于携带有互联网“流量为王”的基因,很多P2P长期热衷于打广告,引流量,问题在是,随着BAT等互联网流量巨头的切入,P2P的那点流量已然是小巫见大巫。流量剧增也给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近日北京等地叫停P2P广告,更是表明了监管层面的这种担心。

  感觉去年下半开始,特别是随着几个流量很大、规模很大的平台接连出事,行业的风向已经有所转变,包括前几天两大知名平台因为资产端公司引发的争论,都在表明,大家已经认识到,给用户提供优质、安全的金融资产才是王道,围绕优质资产的竞争必将进一步升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