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资本张野:真正的好项目并不会因为资本寒冬而减少
和那些投行、金融背景的投资人相比,作曲家出身的张野有些不擅言辞,但这并不妨碍由他创办的投资机构——青山资本在短短三年里以黑马的姿态迅速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一路杀进国内一线天使投资机构。这位80后投资人多数时间都在“倾听”,他用这种方式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从而换取商业投资的极大成功概率。
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句话,但真的践行需要很大的勇气。 “真正的好项目并不会因为资本寒冬而减少,当别人都在观望时,你要迅速、强势地找到这些项目,然后投进去。”张野解释说。
天使投资是一门艺术
青山资本之所以能在创投圈迅速崭露头角,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高效、果断的行事风格有关。很多创业者提起张野,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叹他做投资决策的速度。张野也承认自己是个急性子,“去年与悟空保创始人陈志华见面聊了不到40分钟,聊完就签了。” 这还不是最快的投资纪录,据他回忆,自己最短的决策时间只用了十几分钟,最长的也没有超过两天。
“创业者的时间成本很高,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组建团队、设计研发产品、寻找投资,根本没有很多时间用来等。”张野说。即便有的项目不能投,也应该尽快告诉他们不能投的原因,“交流的过程也是有收获的,我们不能让创业者空手而归。”
张野这样的做法在很多天使投资机构里并不常见,他把背后的原因归结为与自己学艺术出身的背景有关。他有一个毕业于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硕士学位,是第一个在 “普罗科菲耶夫国际作曲大赛” 上获奖的华人。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投资这条路,想必在音乐领域会取得另外一番成就。 “但我不能把作曲当成职业。”张野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艺术的追求一定是纯粹的,可说到底我还是有功利心。”
尽管告别了作曲生涯,但在艺术领域的求学经历也为张野的投资事业提供了帮助。早期投资没有数据可看,几乎全凭对趋势和人的把握,这是个很艺术的活儿。张野自信,自己在这方面有许多投资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很多互联网或者金融行业背景的投资人习惯用程式化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一个项目的价值,例如在创业者面前,他们始终最关心的两件事:你所在的行业市场潜力有多大?你的项目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张野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投资逻辑。在他看来,投资人应该跳出行业之外站在更高的格局衡量项目。换句话说,天使投资不是追赶风口,而是要把你看好的项目推上风口,甚至跟他们一起制造下一个风口。
“很多人在追逐当下最热的东西,但那早已经不是天使的机会了。” 这一切听起来似乎只能全凭意会,但用张野的话说,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可以让人的思维不设局限。
张野的投资风格,不仅赢得了创业者的尊重,也吸引了分布在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的创始人和投资者。像唱吧创始人陈华、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梅花天使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等都是青山资本的LP,把自己的钱交给张野来打理。
直面质疑
做早期天使轮阶段的投资,往往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在众多老牌风投机构面前,刚刚成立三年的青山资本显得过于年轻。虽然张野在投资过的数十个项目中罕有失手,但在初期,因为缺少大红大紫的明星项目,创业者难免会对这样一家新兴资本保持着陌生和谨慎。
“创业者会更青睐于拿一个知名投资机构的钱来为自己背书,所以我们最初几乎全部是主动去寻找项目。”张野说。但这依然无法避免遭受拒绝,“创业者们看似很委婉,但实际上就是很明白地告诉你,我们希望找一些对我们事业有帮助的投资人,不仅是在财务方面。” 张野对于这种质疑的声音并不陌生。就像最初报考音乐学院时,身边的同学大都从四五岁开始学音乐,而他是从高中开始的。张野的作曲教授康斯坦丁·巴达朔夫曾经问过他:“你起步这么晚学音乐,需要付诸更多的努力,你确定要走这条路吗?” 至于要怎样在质疑声中证明自己,张野的回答很轻描淡写。
“你知道《火影忍者》里面的鸣人吗?”
“其实人本身就处在一个不断遭受质疑,再不断挑战这种质疑的过程里。
生活中你要获得身边朋友、同学、同事的认可,做企业也是一样。”在张野眼中,商业社会看似冷酷,那是因为这里没有谁帮谁的说法,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你掌握了什么样的信息,能为对方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看清这个道理的张野觉得投资人更多时候是在发挥纽带作用,“一个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要给青山资本选一个商业模式,做平台还是做供给,那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平台,去完成资源对接和整合。” 张野很喜欢在创业者之中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做天使投资每天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听他们描述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一起改变现状,这是个离梦想非常近的行业。”张野的成就感也来自于此,“企业家总是在不停地更新换代,我们找到这个时代即将崛起的新一代企业家,发现他们,投资他们。”
我们的错误很少
张野自认在投资这条路上没走过弯路。到目前为止,青山资本已经有成功退出的案例,至少三分之二的项目拿到了下一轮融资,其余发展得也不错,这样高的成功率在天使投资领域中已经非常难得。
说起成功的秘诀,张野觉得很多天使阶段的项目在你决定投资的瞬间就已经有很大几率成功了。例如在张野的投资组合里,有些创始人背景耀眼的项目:悟空保创始人陈志华曾任京东金融副总裁;美容总监创始人赵一是昔日高朋中国副总裁;新近投资的HIGO则是由原美丽说创始人徐易容带领团队出来独立运营的项目。
“很多创业者的实力很强,这种项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成功率,投资人只是送他一程,加速这种成功而已。”
另一方面,项目的投后管理也很关键。“任何一个早期项目都是千疮百孔的,如果你绝对挑剔,可能一个项目都不会投。”除了资本投入以外,张野对每个项目都要付出相应的精力去维护,所以他会有意控制投资数量,以保证给每一个项目提供的投后都是高质量的。 在投后管理上,从招聘、法务到市场推广、品牌策略,包括邀请合适的明星来加入,张野可谓事无巨细。天使投资本身是个追求小概率成功的行业,并不那么看重发生错误。但张野自信,“我们的错误很少”。
面对张野,你很难透过情绪去揣摩他对待不同项目态度。他说自己很少会有情绪上的起伏,无论面对媒体还是创业者,都是相对寡言的那一个。 不过也有例外。有时候和创业者聊天,为了在短时间里了解对方的性格,张野会有意变换沟通方式,比如想要试探对方的抗压能力时,就会故意激怒他。偶尔遇到一些比较偏执的创业者会当场发怒。
“你不觉得这样显得自己很冷酷吗?”
“创业路上的困难更冷酷。没有做好准备的创始人会遭遇更可怕的打击,我愿意真正帮助他们,而不是讨好他们。”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