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扒一扒Uber中国惨败的五大硬伤

240人浏览 / 0人评论

  上周,小伙伴们是不是被滴滴收购Uber中国给刷屏了呢?不过,小编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此事,一起来探讨下Uber做错了什么?还有,不管是国内初创公司,还是希望进军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毋庸置疑,中国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但至少,我们应该从Uber中国身上学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一、你需要快速、快速、更快速地拓展业务

  Uber成立于2009年,但是直到2013年中旬,他们才决定进军中国市场,而且在2014年初之前,他们甚至没有进行任何品牌推广和正式官方发布。但Uber中国本土的两大竞争对手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都在2012年秋季成立了,如果从时间上来看,Uber给了这两家刚刚创立的初创公司一整年时间去做准备工作,包括优化平台、品牌推广、以及市场扩张等。

  现在很难再去责怪 Uber —— 毕竟,怎么看 Uber 都不像是那种发展速度较慢的初创公司——但是我们不得不去正视一件事儿,那就是中国市场是非常特殊的,你在其他市场引以为傲的发展速度,放在中国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倘若你在本国市场里拥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说不定中国初创公司早已经在本土实现了完美“复制”。

  另一方面,中国的融资环境也有一定影响,虽然不能说起到决定作用,但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很多处于增长阶段的初创公司都拿到了投资,也就是说,这些公司拥有足够的“本钱”加速业务扩张。就在 Uber 正式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服务前一个月,滴滴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到 30 多座城市;之后仅用了两个月,滴滴业务迅速拓展到 178 座城市,又过了两个月,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 256 座城市。简而言之,在 Uber 正式部署中国市场前半年,它的两大竞争对手已经获得了百余座城市的业务优势。

  Uber 一开始就打错了算盘,他们认为滴滴是在过度扩张,并且很快就会把投资人的钱“烧光”。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风投市场依然坚挺,源源不断的投资支持着滴滴不断扩张,甚至最后连海外投资人(比如苹果)也开始支持他们。这一切让 Uber 措手不及,因为一旦让中国初创公司在本土市场占到先机,他们“分分钟”就能把海外竞争对手抛在身后。

  二、你需要准备持续多年的“烧钱大战”

  说到融资,不管是本土初创公司,还是试图进军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多多益善。因为就算你很早进入了市场,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大量后起之秀依然会像群狼一样撕咬你,如果没有募集到足够量(甚至是过量)的融资,你很快就会被“榨干”。

  Uber 中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滴滴出行开始和 Uber 打起了无休止的价格战。烧钱大战对滴滴出行的影响并不大,他们不断获得一轮又一轮创历史记录的融资,让这场“价格战争”愈演愈烈。最终,Uber 吃不消了。最近鸵鸟电台也了解到,之前苹果公司对滴滴出行投资的 10 亿美元,几乎是给 Uber 中国的“棺材”上敲上了最后一颗钉子。Uber 投资人已经意识到,当全球最强大的三家科技巨头(苹果、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支持滴滴出行,他们已经无力回天了。

  当然,不是每个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都会遇到同时被苹果、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巨头支持的竞争对手,但不要忘了,绝大多数初创公司也不具备像 Uber 那样的融资能力。

  价格战是中国科技公司常用的一种市场策略,特别是在某些垂直行业里尤为明显,本土初创公司对这种竞争手段早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很多海外初创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想想早年的阿里和 eBay 大战吧),因此未雨绸缪绝对不会是件坏事儿。

  三、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相当重要

  事实上,作为一家进入中国驾乘分享市场的海外企业,Uber 在选择合作伙伴这件事上做的很不错。

  2014 年,Uber 在中国市场推出其驾乘分享业务时,受到了严格的监管限制。可以想象,中国政府并不会对一家需要利用 GPS 定位中国城市地图的外国公司感兴趣,更不要说,让他们在中国本土运营各种“不合法”的私家车和出租车了。如果没有与百度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比如整合百度地图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Uber 绝对无法得到迅速发展,甚至可能被监管部门驱逐出中国市场。

  但是,有些初创公司在选择合作伙伴这件事上并不成功。举个例子,知名团购服务提供商 Groupon 为了进入中国市场,选择和腾讯合作,双方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但不巧的是,腾讯旗下有自己的团购业务,结果造成无法专注于这家合资公司的业务。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最终完全被本土竞争对手超越。

  Uber 中国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如果他们没有与百度合作,说不定根本撑不到 2016 年。

  四、你需要时刻保持强度和专注度

  没错,最难猜的是人心。虽然表面上看,Uber 中国的团队凝聚力很强,但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不过有一点,似乎大多数海外科技公司的“通病”:如果在中国市场失败了,就拍拍屁股走人。Uber 中国失败了,但 Uber 在其他地方经营的还不错;谷歌离开了中国,但业务依然发展的很好;Facebook 和 Twitter 在国内被封,完全不影响他们在科技行业里的统治地位。好吧,做为一家非本土企业,的确没必要一定要赢得中国市场。

  不过,中国本土竞争对手不会手软,像滴滴出行这样的公司会把绝大多数精力专注在国内市场里,对他们来说,不成功便成仁。所以,对于任何初创公司而言,你需要更加努力,工作更长时间,尽一切力量保持强度和专注度,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五、你可能最终会失败,但要知道在什么时候脱身

  实际上,Uber 公司这在这方面做得和不错,因为他们至少没有空手而归。

  不过,绝大多数海外企业并不像 Uber 公司那么“好运”,eBay 完全被阿里巴巴碾压,没有拿到股份(亚马逊似乎也是如此),谷歌也无力和百度争夺中国市场,更没有拿到百度的股份。不过,Uber 不仅拿到了钱,而且还从滴滴那里拿到了股份。换句话说,即便 Uber 暂时不在中国继续开展业务,但他们依然扮演了一个行业竞争者的角色。

  Uber 放弃中国市场的时机拿捏的也很好,毋庸置疑,过去几年的价格大战让滴滴的元气也受到了一定损伤,当然也给 Uber 在谈判桌上争取了不少筹码。这至少能给初创公司一些启示:如果你正处在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不妨另辟蹊径,尝试从失败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想说的是,Uber 在中国的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他们选择了出色的合作伙伴,也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本地化服务,未来还会有初创公司勇敢挑战滴滴出行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