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新三板最黑暗的时期即将过去 私募集体伏击新三板

252人浏览 / 0人评论

  新三板最灰暗时期即将过去

  当前对新三板乐观的人似乎寥寥无几。新三板做市指数自2015年4月17日创出2673.17的高点后,便开启了漫长的下跌,目前为止三板做市指数已经跌破1100点,创出一年半的新低,即使9月以反弹收官,但较年初比,也下跌344.24点,降幅接近25%。当前入市者甚少,成交量低迷,发行人发行艰难,逃离新三板摘牌者有之,准备排队IPO者有之。然而,本人认为,新三板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处在一个发展的新起点,是投资者重新布局和开始进场的好时期。

  首先,国家高层的关注升温。

  新三板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对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小额快速融资的需求而诞生。面对过去一年新三板的艰难困境,从8月份开始,国务院5次发文件表达对科技创新、创业投资以及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支持,一系列的文件和会议透露了对新三板的支持和期待,完善新三板的交易机制、强化新三板的融资功能成为政策的基本主张,间接表达了希望新三板成为政府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抓手的愿望。8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9月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要完善新三板交易机制;9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机制,改善市场流动性等多条与新三板相关政策。所有这些说明,新三板的地位和现状已经引起国家领导层的高度关注。

  第二,证监会具体利好措施不断。

  8月以来,监管层有关新三板的具体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有关新三板发展的各种座谈会和调研活动频繁。8月28日,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发表演讲,提出当前新三板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是从以往量的成长变为质的提升的阶段。认为,年内将推出私募基金试点做市商制度,投资者门槛问题可以探讨,QFII和RQFII参与政策或很快推出,并将继续研究分层差异化制度安排、改革现行交易方式等。9月2日,新三板优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度落地。9月5日,新三板出台六类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信息披露指引,金融企业或重启参与新三板。9月12日,私募做市试点业务正式启动。证监会和股转公司这些一系列政策表明了新三板发展导向是继续强化监管,为未来创新层更多差异化政策的出台扫清障碍;收紧增量,盘活存量。设立挂牌企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变相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入市资金数量,改善供需结构。完善私募登记备案制,将新三板基金定位为股权基金而不是证券基金,启动私募做市试点,扩大资金供给来源,丰富资金期限以及资金类型的多样性,希望沉淀PE/VC等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完善交易机制,改善新三板的流动性,增强新三板的融资功能。

  以上政策的出台说明新三板的政策底开始出现

  第三,市场底已经形成,部分公司价值开始突现。

  随着2015年3—5月发行的大量新三板基金到期,6月以来,新三板整体发行平均价格(PE)开始从18倍左右开始反弹,目前已经开始回归到年初水平。基础层协议板块5月也率先完成了估值的向下切换,市盈率大幅调整至15倍左右,完成了对经济下行带来盈利下滑的再次确认,6月以来开始反弹。

  新三板价格和价值发现功能开始体现,不少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经进入合理价值投资区间。从中报看,PE低于20倍的挂牌公司数量1300家,占比14.4%,净利润增速高于50%的高成长性企业达到37.8%。同时,做市企业中,较股价高点出现腰斩的占比已经接近20%。我们还观察到,8月以来,投资者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买入的股票总计662支,机构专用席位号累计买入金额为8815万元,卖出金额为5109万元,买入股票9支,卖出21支。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正在转向集中资源,精选优质个股。

  第四,市场指数触底、交易金额地量后,出现温和反弹。

  8月底开始,无论新三板综合指数、做市指数、成交量还是成交额均已出现止跌回升迹象。区间日均成交金额较年内平均水平分别提升3.96%和7.12%。9月29日新三板整体成交额已经超过了16亿元。其中,部分协议股成交额均超过2亿元,指数小幅反弹,拒绝四连阴。9月30日,做市指数重新收复1090点。另外,9月新三板做市指数涨14.29点,涨幅涨1.32%,终结月线五连阴,喜迎国庆。

  第五,申报企业数量减少,发行洪峰即将过去。

  随着新三板负面清单出台,挂牌企业要求开始高。8月开始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申报数量开始减少,新三板股票发行的供需即将发生缓慢变化。

  总之,新三板政策底和市场底均已经出现,当前是投资的最佳时点。当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和影响市场发展,体现在有关流动性安排的制度创新可能慢于预期,政策红利落地缓慢,部分新三板基金的到期和挂牌公司限售股的解禁影响着市场的反弹高度,建议投资者在提高市场热情的同时,也需对未来的发展保持一份理性。

  二新三板跨层并购正当时

  新三板需要并购整合

  新三板公司做并购一般有几个理由,第一,行业整合,他向上游或者下游去收购,或者是做同行业横向之间的整合,现在这个时机做产业整合是必要的一个需要,这是最基本的。在A股市场也是一样,A股市场的并购整合,基本上产业的整合在整个并购的比例大概占了70%左右。新三板市场来看,新三板市场大概50%的公司属于制造业,20%属于信息行业,这两大行业基本上占了70%,这些行业里面转型升级的动力要求非常之大,需求也很大,所以基于产业整合的需要,是必然的一个趋势。 第二,新三板公司也有市值管理的需要,特别是上市公司流动性比较好一些,那么市值管理对于资本市场的估值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有需求的。新三板的公司,老板们都对资本市场比较熟悉,是向往并购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的,,所以也有这样一种并购的动力。 第三个情况来看,新三板公司有70%的公司都有PE或者VC进行投资,那么VC、PE就成为了新三板公司并购的幕后推手,基金有推出需要,所以他们一定会去鼓动这些公司去并购、重组。2015年是并购元年,2016年我觉得是新三板公司并购的爆发年,现在来看,爆发刚刚开始,未来将更加猛烈。 龙头性并购占多数

  新三板行业之间的并购整体上来看,都是在成长性晚期或者成熟期的公司之间进行,并购基本上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去推动的,去并购比他差一点的企业。新三板现在来看70%的行业都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或者信息技术行业,70%的行业整体上看是比较成熟的,行业第一比较分散,第二比较成熟,第三开始出现了一批龙头性企业,这样传统制造业的产业整合,规模效益的提升,市场战略的提高,就是很好的机会。行业并购的规模方面,制造行业和信息技术软件行业这方面并购的案例会更多。新兴战略行业,因为才刚刚开始,看不出来行业未来谁是龙头,所以这个行业的并购,概率会相对少一些。 新三板公司相互间并购将成为常态

  第一个理由,新三板公司现在挂牌的有9000多家,超过1万家指日可待。从另外一个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从8月份开始,申报新三板的公司越来越少了,稍微好点的公司都开始在新三板登陆了,非常小的或者对资本市场不感兴趣的公司没挂牌,那么你想去并购,肯定是新三板公司之间的并购,因为成熟企业没挂牌的很少了。 第二个,新三板市场的并购本身制度上也有红利和优势,新三板市场并购不受5%的限制,A股市场超过5%就受处罚,要公告,有很多限制,所以新三板市场就是几个办法,上市公司公证管理的办法出台以后,也为新三板市场的并购提供了很多政策的红利,所以我觉得未来新三板市场的并购会成为一个常态,A股市场对他的并购也会成为一个常态。新三板市场并购的大气越来越形成,越来越强大,交易方案的设计或者是跨境的并购、跨市场的并购都可以有一些创新,我觉得越来越会是一个常态。 A股市场和新三板市场之间并购风生水起

  A股市场和新三板市场之间的并购可能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新三板之间是2014年以来,主板市场并购新三板公司,基本上是以成倍的速度在增加,今年估计有300~400个亿。A股公司并购新三板公司有将近80起正在进行运作,这也是一个常态,这里面,第一个是标的公司,A股公司如果分两个方向去并购,第一个,到海外去并购。第二个,找国内的公司,国内的公司大部分已经在新三板挂牌了,那你没得选择,一定会去找新三板公司。现在一个A股公司并购4~5个新三板公司都是很正常的。第三个,就是估值的差异,新三板市场和A股市场,有很大的估值差异,基本上会套利,这样也对A股公司和新三板市场提供了动力。

  私募集体“伏击”新三板

  虽然近期新三板基金产品的成立和定增表现“遇冷”,但格上理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有1346家新三板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私募基金身影,占比约15.2%。其中,有8家百亿级私募出现在新三板50家企业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私募“伏击”新三板的路线图逐渐浮出水面。

  据数据统计,截至9月30日,市场上共有1700多只新三板私募基金产品。但今年以来,受新三板市场表现疲软,以及退出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私募基金成立相关产品的热情不高,今年前三季度,共492只新三板私募基金成立,远低于去年同期的893只,且成立数量呈逐季递减的趋势。特别是在9月,前26天仅4只新三板私募基金成立。

  不过,9月底,私募再度开始“加码”新三板产品,9月27日至29日3天时间里,已有2只新三板私募成立。“8月底到9月初,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新三板的政策,实属罕见。同时,其他部委也跟进出台了很多与新三板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对新三板影响或超预期。”安信证券宏观策略组长、新三板研究负责人诸海滨表示。

  有券商研究团队也表示,目前新三板处在政策的调整期,可以适时把握投资机会。

  对于未来投资机会,诸海滨建议,可以关注私募做市的偏好公司。“私募做市群体和公募做市群体,在投资风险偏好上有很大差异。目前,新三板的券商类做市商不关注行业,而主要以市盈率为标准,关注市盈率12—15倍的公司。而很多私募基金因为横跨A股和新三板,在投资新三板时,更关注跟沪深交易所的联动,更关注在主板表现比较好的行业和公司,特别是一些子领域里的龙头公司——它们未来可能产生并购价值或转板IPO的价值。”

  事实上,从最新公布的新三板上市公司机构持仓中,也可以看到私募投资偏好。据格上理财统计,在上述1346家私募重仓的新三板企业中,有497家企业被2家及以上私募机构共同持有,而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私募机构最多的前5家企业分别为康达新能、确成硅化、京冶轴承、华新能源以及宏邦节水,所处行业均与环保新能源有关,其中,确成硅化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包括九鼎、朱雀以及红杉等知名私募。

  从行业分布来看,私募机构新三板重仓的公司所属行业分布,与整个新三板市场的行业分布大体相近,制造业统领半壁河山,协同信息技术领衔创新概念。

  其中,制造业占比超过一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达21.84%,两者合计73.25%,这与新三板市场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定位十分吻合,这些企业未来具有更大的成长空间,私募更看好其发展前景。此外,农林牧渔行业共有52家企业被私募机构重仓,占比为3.96%,成为私募重仓的第三大行业。

  对于新三板具体投资方向,有私募人士指出,服务业、消费品、医药三大行业具有明显的长期投资价值,可以挑选其中非常有前景的子行业、子领域,择优投资其中有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公司。选择公司最主要的标准,是公司质地优异、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不烧钱”、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尤为重要。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