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双创”不等于GDP+孵化器

72人浏览 / 0人评论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双创”研究团队,就全国的“双创”情况,对北京、杭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郑州、昆明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些地区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在调研中看到,各地推进“双创”的热情持续高涨,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双创”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例如,无论是在东部发达省市还是中西部欠发达省市,在它们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亮点的初创企业和项目,这些亮点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不像月亮那么耀眼,但汇聚起来不也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吗?不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吗?

  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和不竭源泉,但“双创”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实际调研中,我们看到许多地区对“双创”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集中体现在他们往往把推进“双创”工作简单地等同于短时间内新建多少个或多少面积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以及吸引多少创投资本上。一些媒体和专家学者也往往紧盯这些具体指标,当看到个别孵化器倒闭或短期内创投资本增速下滑时,就得出“‘双创’已经趋冷”、甚至出现“严冬”的结论,这显然都是对“双创”的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需要及时对这类思维定式及舆论误导予以高度关注并纠正。

  调研中我们更深的体会是,“双创”不等于GDP,“双创”不等于孵化器,“双创”也不等于创投资本,“双创”更本质、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培养中华民族的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这对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活力才是最关键的。

  当我们在孵化器或众创空间调研,看到许多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激情澎湃地路演他们的项目,台上台下热情互动时,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精神;当我们在大专院校调研,看到围绕“双创”我们的大学正在重构教育培训体系、人才评价体系时,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创新创业理念和文化正在深入人心;当我们在和青年创客们座谈,看到许多一流大学的青年才俊们不再把当公务员、进国企、捧“铁饭碗”当成自己职业的最大追求,而是选择进入创业型公司或自己创业时,我们感受到了创新创业带来的年轻一代择业行为的改变和社会认知程度的提升。因此,从这些意义上讲,“双创”更需要的是理念之“热”、精神之“热”、文化之“热”。

  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各地推进“双创”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都想借“双创”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但从调研情况看,却又普遍存在“两多一少”现象,即围绕互联网创业的多、围绕商业模式创新的多,而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和实体经济开展创新创业的少,这样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双创”领域雷同,缺乏特色;二是对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撑力不强。因此,如何做实“双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须因地制宜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要与当地的科教资源相结合。凡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省份和城市,“双创”活动就较为活跃,效果也比较好,反之则相反。这说明科教资源与“双创”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是推动“双创”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在推动“双创”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科教资源的特点、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双创”工作,切实做出地方特色。

  二是要与当地的产业资源相结合。“双创”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双创”只能是“看上去很美”。为此,各地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情况,围绕产业的转型升级、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左右岸,做好“双创”文章。只有这样,“双创”才能有扎根的土壤,产业才能获得“双创”的支撑。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例如,有许多的孵化器已从过去综合型孵化器转变成了主要为当地产业发展服务的专业型孵化器,他们称这种变化为孵化器的“升级版”或“孵化器2.0”。

  三是要与当地的企业资源相结合。企业是“双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当地企业在“双创”中的带动作用和“双创”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当地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要通过专业化分工、产业链配套给创新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外包方式,利用创新创业的人才资源,汇众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点和瓶颈,从而实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