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大学生应不应该贷款买iPhone?

97人浏览 / 0人评论

  前几日,我们曾报导过校园分期市场频繁上演悲剧 学生需要“校园贷”吗?由于无力偿还高额贷款,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在月初跳楼自杀。在这之前,他用自己的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名校贷、优分期、分期乐、雏鹰、趣分期等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

  以趣分期、分期乐为代表的校园贷款在两三年前开始迅速占领各大高校,监管缺位下的跑马圈地让一些棘手问题接踵而至,最终变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去年12月份,就有媒体报道称湖北一大二学生申请网上贷款后,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另外,一些学校还存在统一贩卖学生的身份证信息的情况,导致一些学生被冒名注册,甚至收到了催收短信。

  大学生贷款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趣分期、分期乐这样的分期购物平台,另一种则是投投贷、名校贷这样的 P2P平台,他们以创业、进修等名义向大学生提供贷款。除了高昂的利息,借款的大学生往往还要承担包括咨询费、手续费、滞纳金在内的各种各样的费用。在一些平台,一笔借款的综合年化利率甚至高达20%到30%,这与高利贷没有什么区别。

  另一方面,申请这些贷款相当容易。很多时候,学生只要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填个表格,就能获得数万元的信用贷款。要知道一些银行向工薪阶层提供的消费贷款也不过数万元,而这还需要严格的审核流程。另一方面,平台缺乏风险提示、只重推广不重风控、虚假刷单、过度宣传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学生的贪欲与虚荣心自然难辞其咎,但这些平台本身的业务模式或许就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他们永远更加看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非还款意愿——你不能指望一个品德高尚的穷光蛋能还清债务。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父母的生活费是他们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的还款能力相当有限,绝大多数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如果施行严格的风控流程,那么99%的学生都无法成为合格的借款人。

  实际上,大多数的平台有恃无恐的原因不外乎学生们极端地依附于学校与家庭。学生在申请借款时,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信息是必须要填的,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变成了学生提前消费与借贷的实际兜底者。 另一方面,由于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还没有完全覆盖大学生群体,因此同一学生完全可以在多家平台上重复借,这种杠杆的放大带来的坏账也极有可能拖垮借款平台。

  传统金融机构并非没有涉足过大学生信贷市场。2002年,招商银行就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此后,各家商业银行陆续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一时间火爆起来。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自制能力更差,过度透支信用卡产生的坏账逐年攀升。事实证明这些管理更严格、风控水平更强的银行也无力降低大学生信用卡的坏账率,所以除了让父母买单,很难相信互联网金融机构有更好的办法。

  2009年7月,银监会要求银行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此后,各大银行纷纷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大学生信用卡最终折戟。

  3月23日,人民日报在评论员文章中称,“正因为贷款门槛低、条件限制少、办理快捷,才具有校园吸引力;相反,也让不少人混淆了刚性需求和膨胀需求的区别。如果借贷平台放纵甚至迎合虚假消费能力,那么无异于把自己推向风险的暴风口。”

  在金融领域,校园信贷也许是为数不多的没有传统金融业身影的市场,因此不少平台都瞄准了大学生强烈的消费需求和旺盛的购买力。但无论如何,任何市场都应有底线,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控制风险的手段,那么校园贷款的结局也许不会比大学生信用卡好到哪去。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