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龚进辉:移动互联网的特征不是去中心化而是个性化

129人浏览 / 0人评论

  谈及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去中心化”,但不知你发现了没,你现在长期使用的App种类越来越固定化,数量几乎一成不变,无外乎社交、购物、影视、浏览器、资讯、修图等应用,即便有新的热门应用进入你的视线,时间一长活跃度下滑的现象时有发生。

龚进辉:移动互联网的特征不是去中心化而是个性化

  事实上,使用App集中化反映出用户需求的固定化,这不就是中心化,与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行业共识背道而驰。那么问题来了,移动互联网到底是去中心化还是中心化?在我看来,去中心化是个伪命题,移动互联网的特征是个性化。

  移动互联网自2007年兴起,2010年后迎来大爆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是命运共同体,互相促进互相繁荣,智能手机的兴起使移动开发者数量水涨船高,移动应用的增加完善智能手机的服务,共同搭建开放稳定的移动生态。

  移动生态的完善固然是好事一桩,但代价是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移动开发者赌同一赛道,彼此攻伐不断,而且暗地里与其他类型应用较劲,抢夺用户极为有限的注意力。换言之,移动开发者代表创业者,为分得一杯羹,赛道拥挤成为必然,而用户注意力始终是稀缺资源,为尽可能吸引、留住、盘活用户,即拉新、留存、促活,创业者使出浑身解数,不仅与同类型应用缠斗,而且提防“天外飞仙”(其他类型应用)的杀招。

  虽然移动互联网诱惑极大,但挑战着实不小,随着用户需求日益明确,某一类型应用往往只会选择1—2个,最多不超过3个,这意味着堆满金山银山的移动互联网注定将尸骨累累,竞争格外残酷。比如,微信和手Q稳坐移动社交头两把交椅,手淘、京东是移动电商两强,今年格外热闹的直播行业势必将迎来洗牌,因为用户不需要太多直播应用。

  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没有百花齐放,只有百家争鸣,而且最终将演变为寡头游戏,微信、手淘、支付宝、UC均发展为超级App。当然,这并不是说同类型应用完全没有生存空间,也不代表其他垂直细分应用毫无发展的可能,而是成为下一个BAT的可能性不大,前者注定活在BAT阴影之下,发展前景受限;后者顺利的话跻身细分领域前三甲,发展受阻则将沦为低频应用甚至僵尸应用。

  所以,去中心化只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且仅局限于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而非终极形态,最终结局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成为超级App,要么成为细分领域前三甲(部分领域甚至只有前二),而且伪需求产品和现象级产品将被淘汰,与开篇提到的“中心化”相呼应,这是否意味着中心化可以反映移动互联网的本来面貌?非也,中心化只是表象,个性化才是移动互联网的内在。

  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从去中心化到中心化的过程中,有一项从未变过,那就是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用户手机桌面应用是个人喜好的体现,两个人完全一样的概率极低。为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创业者开发的产品势必越来越多元化,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厮杀,最终超级App和细分领域前三甲掌握行业话语权,甚至用幸存者来形容也不为过。

  超级App和细分领域前三甲之所以屹立不倒,原因在于前者在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同时,也涉足其他热门需求,比如微信既深耕通信和社交,又接入大众点评;后者术业有专攻,为用户提供极致的细分领域解决方案,比如大众点评专攻本地生活信息。

  或许你会问,如果超级App涉足细分领域,是否会超越前三成为新霸主?我认为对前三冲击不可避免,但强大到成为新霸主并不轻松,最典型的例子是UC浏览器推出UC头条,短期内难以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抗衡,所以可能出现超级App与细分领域领导者共同统治行业的局面,超级App一家独大难度不小。毕竟,超级App再强大,也无法塞进用户大量的长尾需求。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并不成立,其本质是个性化,超级App和细分领域前三甲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前端多元化,后端集中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使后端越来越集中),二者相辅相成。试想一下,用户购买服装凸显个性化,生产服装的企业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当然是越来越少,服装行业大浪淘沙后玩家集中化与移动互联网现状如出一辙。

  事实上,与移动互联网同类型应用成为少数者游戏相对应的是,单一应用和背后的创业者也在追求规模化,并形成品牌化。换言之,创业者品牌化是应用不断中心化、规模化的产物,何来去中心化?所以,个性化是移动互联网的代名词,这也是其巨大魅力所在。

  换个角度看,PC时代,创业者惧怕与BAT正面交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移动时代,BAT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生态系统,除了核心业务延续PC端优势,各大细分领域的创业者也成为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直接关系到产业链的完整性。所以,BAT改变凡事亲力亲为的行事风格,变得愈发开放,以合作、投资、并购等方式与创业者建立紧密联系。

  不难看出,创业者在任何时候都渴望独立发展,PC时代在BAT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投资并购案数量较少,移动时代创业者出路变多,只要在细分领域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有可能卖给BAT或融入BAT生态圈,大平台将倾其全力帮助创业者成长,所以投资并购呈现井喷之势,甚至成为常态化。

  所以,尽管移动互联网无比残酷,但只要创业者抓住个性化这一契机,做到细分领域前三甲,就有可能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因为BAT无论以合作、投资、收购哪种形式介入,对于创业者而言都是一大利好,有机会改写自己的命运。比如,腾讯助力滴滴、阿里扶持高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互相渗透程度加深,互联网+替代移动互联网成为时代潮流,背后的潜台词是传统互联网的创业创新窗口基本关闭,互联网与360行的结合将愈发紧密,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成本和用户体验是必须考虑的两大因素。

  在我看来,现在讨论中关村咖啡是否凉了意义不大,去年O2O疯狂扩张今年极速冷却,创业者成片死亡、投资人血本无关固然值得同情,但并不完全是坏事,这一残酷现实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除了资金、流量,O2O还必须死磕服务的精细化运营,尤其是线下场景的全流程把关,这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只有放弃浮躁之心脚踏实地深耕所在领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才能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和品牌价值。

  无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征程道阻且长,创业者且行且珍惜!

全部评论